近日,地炼企业晨曦集团申请破产重整的消息不胫而走,让业内对地炼企业的盈利能力重新展开了审视。而在这同期,有数据显示7月18日,山东地方炼油厂常减压开工率为50.7%,开工率创下了2017年以来的新低,并陆续有地炼企业开始停工检修。
处于微利阶段
据金联创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以来,尽管地炼加工原油理论盈利迅速收窄,但5、6月,多数地炼实际炼油仍有盈利。7月以来,地炼测算炼油盈利迅速下滑,甚至小部分开始陷入亏损,但整体来讲,地炼当前炼油业务仍处微利阶段。
“新的税率和更严格的执法大幅压缩地炼企业利润,而国有炼油厂显然无此担忧。”海科石化总经理许远表示。
在地炼看来,今年3月开始实施的成品油消费税征收新规,严重影响了地方炼厂的获利能力。
国家税务总局今年发布的第一号公告,即《关于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明确所有成品油发票均须通过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中成品油发票开具模块开具。该规定的实施,使得地炼此前在成品油消费税征收方面的一些漏洞就此被堵上。
隆众资讯分析师李彦指出,新消费税对汽油和柴油分别征收1.52元/升和1.2元/升,导致地炼企业利润大打折扣。进入5月份后,地炼已经显现出压力,有些公司开始进口原油蒸馏剩下的残渣——直馏燃料油来缓冲利润下滑的冲击。
业内人士指出,其实,征税新规只是近年来国家对地炼行业“有放有收、宽严相济”政策的一个新变化。去年年底,国家十部门联合整治炼油领域严重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淘汰落后产能督查和安全、环保、税务各种检查令地炼企业倍感压力。今年年初又收回成品油出口配额,行业监管日趋严格。
炼化新势力崛起
令多数地炼感到担忧的是,随着以恒力石化、荣盛石化、桐昆石化、盛虹石化等一批“炼化新势力”的崛起,从小炼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地炼企业,其优势正逐渐丧失。
近年来,江浙一批民营化纤企业向产业链上游进军,借助炼化一体化项目打造原油—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涤纶长丝—化纤制造全产业链。
“未来几年这些项目投产后,布局分散、规模小、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的传统地炼企业将处于不利地位。”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以山东为代表的传统地炼势力,和以浙江石化为代表的炼化新势力之间,市场格局“重塑之战”在所难免。
“随着大型炼厂的开工,加上消费税新政对地炼的影响,传统地炼的灵活性已大大降低。新对手后来居上,必然会重新洗牌。”许远表示,这种洗牌不是两家合成一家,而是有企业破产倒闭。
优化生产深加工
面对新困局的传统地炼企业何去何从?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吕鑫指出,进行深加工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炼化一体化进程,加强产业联合增强集体议价能力,是地炼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必要手段。
“虽然国内炼油能力过剩,但主要是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市场空间仍然很大,芳烃和烯烃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仍存在短缺。”吕鑫表示,中国炼化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根据国家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和发展需求,打造一批规模化炼化企业集群和特色化企业是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据悉,在山东地炼企业最为集中的东营,当地政府正以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为契机,加快实施以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为重点的现有炼化产业升级改造,同时加快200万吨/年对二甲苯、120万吨/年乙烯、120万吨/年己内酰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从燃料型向化工型转型升级。
也有专家指出,对于目前规模较小、进口原油配额有限,不具备扩建大型炼化项目的企业,未来的新增投资应以二次加工为主,一是应对油品质量升级,二是消费税新政后,中间产品的销售难度加大,而增加深加工。
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史庆苓则建议,企业要从过去单一产品的生产商向行业服务方案的解决商转变。目前,东明石化、京博石化都在扩大终端销售比例,尽可能将利润留在企业之内。东明石化还计划与BP合作,在10年内将加油站网点发展至500家。